1971年9月13日的凌晨,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急匆匆地起飞。飞机刚升空后鼎冠优配,机组成员迅速展开了盘旋,接着又绕了个弯,最终朝西北方向飞去。谁也没有预料到,不久后,这架飞机便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毁,机上的全体人员不幸遇难。这一事件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九一三事件”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发生这一事件时,机组人员并不完整。由于飞机起飞时的匆忙,部分工作人员并未登机,有些人仍留在山海关机场。康庭梓,作为这次事件中的一员,就是留在地面上的飞行员之一。那么,康庭梓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?他在这之后过得如何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康庭梓于1939年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个贫困家庭。童年时期,他在家乡度过,并在这里完成了初步的学业。1959年,康庭梓高中毕业,恰逢空军在河南省招募飞行员。他抓住机会,报名参加了北京航空学院的招生考试,并顺利通过了体检,开始了飞行员的梦想之旅。
进入航空学校后,康庭梓展现出了非凡的飞行天赋。在一众同学中,他的飞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也因此被选为班长。在学习过程中,康庭梓不仅技术精湛,且做事果断、严谨,深受教官和同学们的喜爱。1964年,他作为班长,带领41名飞行员加入了空军第34师——专机师。这个部队担负着至高领导的飞行任务,曾隶属于华北军区空军,是一支神秘而特殊的飞行队伍。1963年,空军第34师经过扩编,由原空运大队、空军西郊机场与空13师的55名女飞行员合并而成。
展开剩余63%在专机师,康庭梓的飞行生涯进一步发展。很快,他承担起了领导人飞行任务。随后的几年里,康庭梓逐渐升任飞行中队长,并在九一三事件发生时,担任了256号三叉戟飞机的第二驾驶员。然而,飞机的起飞过程异常匆忙。当天,驾驶员潘景寅由于时间紧迫,导致包括康庭梓在内的五名机组成员未能及时登机。对康庭梓来说,这一结果既是幸运的,也是不幸的。
幸运的是,飞机在空中发生故障并最终坠毁,康庭梓因未登机而逃过一劫。但不幸的是,九一三事件发生后,康庭梓立即被控制并接受调查。起初,康庭梓和其他机组成员被关押在海军司令部大院西侧的平房招待所,过了一周后,他们被秘密转移到西山的亚洲疗养院,由中央专案组接管。
1972年春节过后,康庭梓被转交给空军,继续接受审查。直到1973年6月,他才恢复自由。然而,尽管恢复了自由,康庭梓仍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被继续审查,直到1976年,他才被安排转业,调到张家口沙城拖拉机站修配厂担任车间主任。
经过五年的审查,最终的结论是:康庭梓在“第十次路线斗争”中犯了方向性错误。这一结论使得康庭梓背负了沉重的负担,在随后的工作中,他不得不面对这一身份标签。然而,进入80年代后,相关部门终于重新审视了专机师的成员,康庭梓的错误结论被正式撤销。
1984年,康庭梓以干部身份调回北京,并陆续在宣武区税务局和北京市国税局工作,直到退休。在此期间,康庭梓并未忘记九一三事件,他开始四处寻找相关资料,联系当年涉及事件的人物,尝试还原历史真相。1997年,已近60岁的康庭梓开始了写作生涯,他克服了诸多困难,学会了使用电脑,并开始创作与九一三事件相关的作品。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,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康庭梓的经历,是一个充满波折与坚持的故事。他不仅经历了个人命运的沉浮,也在岁月的洗礼中,默默奉献,为历史留下了真实的痕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